辩论,使学生动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尝试

2019-08-20 15:10

摘自:《大江教育网》

在二期课改中特别强调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当前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意见,下面这堂课给了我一些启发。

片段:师: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文中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为什么?(班里一片沉寂,随意点了一名较好的学生回答。)

学生1:本文的主人公是母子三人,文中表现了他们在恶劣条件下仍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事迹,颂扬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教参上的几乎一字不易)

师: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没有动静,又是一片沉寂。无奈,准备进行小结,突然注意到小l在微微皱眉摇头,于是请他发表意见。)

学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老板夫妇,文章颂扬了他们关心他人的品格并由此获得了好的回报,生意越做越大。(很多同学的头都抬了起来,课堂的沉闷气氛被打破了,角落中有不少声音在附和)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那么同学们是否有第三种观点?(一片沉默)那么对于这两种观点你同意哪个,同意母子三人的同学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而几个支持l的学生在叫嚷着: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好,真理越辩越明,至于真理究竟掌握在那方手上,就看你们如何说服对方了。(课堂气氛趋于热烈)

学生3:我还是认为主人公是母子三人,因为前面在课题介绍的时候讲过这篇文章当时在日本引起轰动,而当时日本最强调的就是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结合本文受欢迎的事实,很清楚它迎合了当时日本人的口味,所以我认为文中主要颂扬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相应的文中的主人公也是母子三人。另外,母子三人在文中的出场次数多,毫无疑问是主角。(教室中一片哗然,不少同学争相举手。)

学生4:纠正对方的一个错误。出场次数最多的未必是主角,想必这位同学在上《最后一片叶子》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关于这一点老师上课讲得很清楚。(哄堂大笑)而且本文中出场最多的根本也不是母子三人,而是老板夫妇(笑)如果这位同学仔细阅读课文的话是不会犯这个错误的。我认为老板夫妇是主人公,因为正是有了老板夫妇的热情款待才使母子三人有了继续生活的信心。

师:同学们在发言的时候注意结合课文内容,不要空谈。

学生2:弟弟在作文中写到听了老板夫妇的祝福,心中不由喊到:“不能失败!要努力!要好好活着!”还想在长大后开一家日本第一的面馆,也如此对待每一个顾客。由此可见,文中老板夫妇的表现对于母子三人最后能够坚持下去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5:不否认老板夫妇身上体现了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而且对于母子三人也产生了很大的精神鼓励。但是在政治课上我们知道了内因决定外因。母子三人内心的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精神是内因,是他们坚持下去的主因。而周围的人包括老板夫妇对他们的关心是外因,外因必须作用于内因才产生效果。试想一下,如果母子三人在当时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勇气,难道会因为老板夫妇的一句话而改变主意吗?如果这样的话,老板夫妇不去做心理医生简直是全人类的巨大损失。(哄堂大笑)

…………

反思:

1、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包括眼神的交流。上文的例子,如果没有注意到小l的表情,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后面的精彩交锋,这节课会象平常的课一样平平淡淡地过去,学生毫无兴趣,也谈不上什么收获。因此上课时老师与学生各方面的交流相当重要,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一些非语言的表现。

2、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鼓励一些与主流思想不同的非主流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也能帮助学生张开嘴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有效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上正好有学生持不同于主流的意见,产生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没有这样的同学出现,我认为有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安排这样的一位同学甚至教师自行提出相反的观点,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此则能明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辨的欲望。事实证明,当出现不同于主流的意见时,学生的学习劲头明显高涨,双方的唇枪舌剑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3、学生的发言无比精彩。学生在双方辩论的过程中展现了他们非同一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在平时的课堂上很难看到,学生很难得到这方面的锻炼。因此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有意识增加一些“两军对垒”的机会,也许我们会有机会看到更多更精彩的学生发言。

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加以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这节课,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制造对立面引发争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深入理解课文。当然这决不是唯一的方法,相信通过更多的教学实践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