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方法的转换

2019-08-20 15:10

摘自:《世界教育信息教育科研杂志》

[摘要]:物理新课程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课程改革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关键词]:课程改革目标、教育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过程、差异

物理新课程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其具体实施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教师应由升学率的追求者成为“普通高中是面向大众教育”的执行者

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基本理念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物理科学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设计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内容,使物理教学既加强情感教育,做到情理结合,使学生具备自觉学习的能力;又加强物理学习指导,突出物理思维训练,掌握物理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2.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探究学习的组织者

在整个课堂教育中,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探究情景的创设者,实施探究的引导者,交流与合作的促进者。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物理科目的重要教学方式,但介于同学们还没达到能完全自主展开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及时、适度介入可以很好控制探究的进程,在探究课题的选择,探究的重点,知识掌握等方面教师要很好的组织。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特别是由数据得到结论过程中,这种由直观感性到抽象理性的途径是极其复杂的。显然这里如果完全要求学生从有限的复杂实验数据中独立地得出规律,既不现实,又有可能造成探究的停滞和信心的丧失,这时更需要教师及时的介入,并以意志的鼓励和方法的启示来促进探究的继续。但过多的介入也会剥夺学生自由创造的特点和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怎样做或是结果是什么,而是提出一些建议,让学生受到启发,获得顿悟。

3.教师应由教导者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顾问

新课程改革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总而言之,教师应由教导者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顾问。在这方面的改革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3.1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物理教学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生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

3.2善于富有艺术性地指导。新课改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即:指导、诱导、疏导等。这就要求教师,第一,要想方设法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第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加工。

3.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具体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提出明确的目标。第二,指导学习自我反思、不断改进学生方法。

总之,转换课堂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需求,这才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主编.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刘承等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法》,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